编者按:
奋进新时代,启航新征程。在全校师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、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,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,系列展示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,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,以一流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绩,展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,不断激发广大师生踔厉奋发、团结奋进的热情,自觉担当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与职责。
杨霓,女,硕士,教授,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2003年7月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至今。现任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、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。
杨霓老师常说“学生在课堂上眼里发出的对知识渴望的光,让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加浓烈。”为此,她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,讲好每一堂课,教好每一名学生。她的授课效果不仅得到了学生的肯定,也多次获得教学比赛大奖。2017年获云南省“五一劳动奖章”,2018年获云南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,2021年获云南省“优秀党务工作者”。
受父辈影响,杨霓在大学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她至今仍记得1997年11月20日与党支部书记吴宝璋老师的谈话,她说“感觉很光荣,肩上也多了一份责任,但真正开始工作以后觉得这份光荣背后更多的,是老师要教好学生的责任和使命。”2013年9月,杨霓老师成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。初期由于缺乏党务工作经验,她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努力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,虚心向其他党务工作者求教,落实学院党委“一流党建与一流学科建设相互推动”的发展思路。作为党支部书记,杨霓充分发挥“一颗螺丝钉”的精神,坚持不懈带领支部党员为学院党建思政和学科建设工作贡献力量。她结合支部的队伍结构,探索出“一二三七”工作机制,即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心、抓好队伍思想成长、学术发展“两大任务”,坚持学校党委、学院党委、党支部“三方协调”,抓好教育、管理、监督、组织、宣传、凝聚、服务“七个重点”工作,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。
“我所走的每一步,都是为了回到家乡,建设家乡”。杨霓从小就生活在云南,云南的印记早已深刻地烙印在了她身上。从云南保送至浙江大学读书后,她又回到云南,成为了云南师范大学的一名老师。她说“当时云南的英语学科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,所以我选择了回来,因为这里更需要我,我想为云南的英语教育事业出一份力。”作为一名在一线教书育人的教师,为了上好“英国文学”这门课,她一人独自摸索,认真备课,以中国文化为引子,创新授课框架,在枯燥乏味的英文中融入文学理论,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之美,成为了学生们爱戴的好老师。
“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”。杨霓主要从事王尔德研究、现代审美主义、唯美主义、19世纪英国文学研究,她努力把所有的研究都“吃透”,她说:“只有当你把所有的知识都理解透彻,才能讲给学生,学生才能听得懂”。虽然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,但她总是给自己打气,用她的话说就是“辛苦但值得”。她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、厅级社科基金课题,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结题等级良好,研究成果获云南省哲社成果二等奖。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(其中11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),A类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。
杨霓深爱着教师这一职业,她非常享受讲课的乐趣,学生眼里渴望知识的目光是她讲课的动力。在一次大学外语课上,一名学生课后与她交流,说杨老师和自己的高中英语老师太像了,说话的风格、讲课的方式都如出一辙,后来才发现这位高中英语老师是杨霓多年前的学生。这件事情对杨霓触动很大,学生的学生现在也成了自己的学生,将来还会影响更多的学生,这就是教师角色的意义。教师用言传身教去影响更多人,这是无上光荣的事业。
习近平总书记对“如何上好思政课”提出了明确要求,在教学中杨霓也一直践行着这些要求。她认为,“思政进课堂”不仅仅是专职思政课教师的事,更是每一位教师的事。作为一名教师,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,更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,只有自己理想信念坚定,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时才能立得稳、讲得好,讲出感染力。对于“立德树人”,杨霓认为:“立德”就是思想政治教育,“树人”就是学生的学业,“立德树人”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业中去,使学生充分感知党的创新理论的魅力。杨霓立志把“立德树人”贯穿在自己教学和工作的全过程,以身作则,言传身教,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,自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