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奋进新时代,启航新征程。在全校师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、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,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,系列展示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,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,以一流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绩,展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,不断激发广大师生踔厉奋发、团结奋进的热情,自觉担当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与职责。
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,学校科研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、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、考察调研我校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工作部署,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构建了含知识创新体系、技术创新体系、人文社科创新体系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科研创新体系,不断推进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特色发展,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。
培育科研创新团队 科研成果提质增效
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项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8项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4项,校外到账科研经费4.58亿元,产生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。新增云南省创新团队4个,云南省高校创新团队11个。通过加强各级创新团队的培育,打造出一批一流科研创新研究群体,提升了学校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。
学校共出版著作458部,发表论文13485篇,其中三大检索(SCI、SSCI、EI期刊)收录论文1561篇,CSSCI收录论文920篇,获得授权专利762项,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1项。其中,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二等奖1项、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、云南省科学技术奖15项(一等奖4项,二等奖6项,三等奖5项)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9项(一等奖10项,二等奖38项,三等奖91项)、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(二等奖2项,三等奖2项)、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奖13项(一等奖2项,二等奖2项,三等奖6项,优秀奖3项)。
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
学校建有5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,其中科技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、国家太阳能热水器检测中心1个、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、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、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1个、教育部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3个、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共建研究基地1个。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、国家民委“一带一路”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。目前已建成“南亚东南亚地缘政治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”“西部太阳能资源开发与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”“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”,通过科技资源整合、利用、协同、创新,在产学研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。
中国—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成功入选“科创中国”2021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
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“高效介观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关键材料和器件的构建与性能调控”成果获得2020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
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18年通过教育部验收
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
学校聚焦国家、区域发展需求,主动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社会,在生物酶制剂、光伏水泵、太阳能干燥技术、沼气示范工程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病虫害防治、三七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等领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。其中,“中国—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”入选“科创中国”2021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。
马铃薯产业化研发及成果推广,选育出适合于云南广大农村地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
三七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
开发出适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
入选名栏名刊,学报建设专业化
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现已进入国内全部评价机构和核心期刊,即中文核心期刊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CSSCI)来源期刊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。2018年学报入选第三届全国“百强报刊·2017百强社科期刊”;2019年在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中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被评为“名刊”。据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(人文社会科学·2022版)》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在全国618种人文社科期刊中排名第41位,达到历史新高。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(自然科学版)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“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”(中国科技核心期刊)“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”、云南省A级期刊。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(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)是语言学类专业学术期刊,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(扩展版)、云南省A级期刊。2019年,在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中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(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)被评为“优秀期刊”。
展望未来,学校将准确把握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,优化资源配置,精准施策,在科研领域全面落实“放管服”,抓紧布局科技创新平台体系,在基础教育及师资培养培训、边疆民族地区师范生培育、智慧教育和数字云南研究、绿色能源及环境保护、生命科学与大健康研究、边疆治理与乡村振兴等方面重点开展科学研究,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。